面對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難的問題,3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出支持政策,這次利好對準了交通運輸、快遞等物流業。疫情之下,交通運輸、快遞物流業仍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讓政策更加行之有效,潤澤中小物流企業,讓復工復產充滿活力,暢通經濟循環?本期《新聞洞察》暢談暢通物流業和復工復產,敬請關注。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晶晶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交通運輸、快遞等物流業紓解困難加快恢復發展的措施。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兼物流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大成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對此表示,復工復產首先要恢復物流,物流的正常運行主要靠交通,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恢復物流可謂抓住了通過復工復產穩定經濟的關鍵所在。
劉大成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交通、快遞等物流業的影響首當其沖。但是疫情防控之后的物資、醫療等保障以及人們日常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秩序等主要依賴的是交通物流。因此,各地區疫情逐漸受控后,恢復交通物流是實現穩定發展,暢通經濟循環,滿足民生需要的必要一環。
增設街區分揀提效快遞“最后一公里”
雖然小區內的智能共享快遞柜實現了無接觸物流,但是在疫情期間小區不允許快遞員進出,采取快遞員在小區外“擺攤式”地送快遞,快遞柜基本上被舍棄閑置。劉大成認為,“擺攤式”的做法從寄遞效率和隔離效果上并不理想,甚至還產生了更多的接觸。“快遞員進小區使用共享的快遞柜產生的疫情風險要遠小于小區業主出來取東西的風險。同時,也減少了小區志愿者和社區管理者的負擔”。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推動打破鄉村、社區“最后一公里”通行和投遞障礙,將智能投遞設施等納入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范疇。劉大成分析認為,無人化和自動化等智能投遞能夠使快遞送達“最后一公里”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這不僅是疫情期間需要鼓勵和發展的,而且疫情過后也應形成體系,以此降低支線物流和毛細物流的成本。
“當前,無論是干線物流還是城區內的支線物流,尤其是小區的毛細物流,在實際的管控中仍待加強。”劉大成說,從長遠來看,需要構建一個系統而有效的“無接觸配送”“無接觸物流”和“無接觸供應鏈”體系,以減少物流與供應鏈各環節交互人員的接觸次數、接觸時間和接觸范圍。
與此同時,從快遞物流成本來分析,干線物流相對成本較低,但是從干線物流(城市貨運站)到社區快遞柜之間缺少街區自動分揀緩沖站。這導致快遞“最后一公里”的實際效率并不高。在劉大成看來,如果先通過街區自動緩沖站分揀,再由無人車或配送車進行配送,容易形成高效、低成本的無接觸支線物流。
政策協同為物流企業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如何解決防疫隔離和恢復交通物流確保復工復產這個“兩難”問題,劉大成認為,這要把握好通與止的“度”,針對不同地區的疫情情況,采取應急物流供應鏈、平時物流供應鏈的雙供應鏈融合措施,同時,在政府管理層面和企業自身發展層面都應該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
首先,在政府管理方面,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間,由于政策的不一致性,各地區層層加碼的“土政策”,導致各個社區、各個小區、各級職能管理部門的政策之間相互沖突。劉大成認為,這對于非頭部的網絡化物流企業復工充滿挑戰。
其次,從物流企業層面而言,受疫情影響,大部分中小微物流企業由于規;蛔、復工尚未復產等情況導致企業運營成本提高。另外,疫情特殊時期的企業員工本身因疫情侵害風險以及隔離政策導致工作意愿度不高,企業防護用具以及裝備不全,且交通約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物流企業復工。同樣不容忽視的是,供應鏈作為產業鏈生態的一環,上下游供應鏈的復工情況以及供需信息的可靠程度同樣導致物流企業運營的不確定性增加。
為改善以上情況,劉大成認為,一方面,最核心的解決辦法是從制度層面實施上級約束下級,從交通管理和政策的一致性上著手,讓各地區、各部門明白主體目標,而不是把主體目標自行分解成各個不一致性的子目標,致使各地區因目標的不一致性導致管理沖突,進而影響交通物流等企業的業務在全國開展。
另一方面,物流企業應和上下游的制造業企業、農業生產資料企業等形成命運共同體,長期協作合同有利于企業相互之間的信息共享,減少供應鏈和產業鏈中的不確定性。而通過商業化市場化的大數據云服務來為物流企業提供服務同樣有助于物流企業高質量發展。
發展供應鏈金融潤澤中小微物流企業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為推動交通運輸、快遞等物流業加快復工復產,提出了分區分級精準有序引導相關企業復工,取消不合理復工審批;階段性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鼓勵保險公司延長保險期限、續保費用抵扣等措施。劉大成表示,這些舉措對頭部企業助力較大,但對貼近實際需求的廣大小微物流企業效果甚微。主要是因為長期受融資難困擾的廣大中小微物流企業“小而散”、行業集中度低,在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話語權不足。
“現金流問題是物流企業面臨的生死題。”劉大成分析,為解決許多宏觀的政策紅利很難惠及中小微物流企業的難題,建議發展基于實際運營發生或經營合同的供應鏈金融,即圍繞核心企業覆蓋整個上下游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把在供應鏈非核心企業地位的中小微企業征信體系轉為對供應鏈核心企業的征信體系,把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解決中小微企業在經營中的動態融資問題,讓中小微物流企業順利完成經營活動,從而獲益。
“通過供應鏈金融支持中小微物流企業,這樣既為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提供安全通道,服務實體經濟,為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成本低、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務,同時有效防范供應鏈金融風險。這是真正的可行之路。”劉大成說。
微調查
直擊企業復工復產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林春霞
歷經兩個多月的疫情之后,各地企業在艱難的等待中終于迎來了復工潮。但由于疫情尚未全退,各地對流動人員的監管依然沒有放松,一些地方的市場也尚未完全恢復,那么企業復工之后將面臨哪些難題?
政府又給予怎樣的扶持政策?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此對浙江一些企業主進行了采訪。
克服困難,企業積極復工
據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企業主反映,從2月底起浙江溫州的大部分企業已陸續復工,外地員工也陸續返崗。目前溫州整座城市仿佛上足了發條,5657家規上工業企業開復工率已經達到100%,其他中小企業和物流運輸等企業也迅速投入復工大潮,而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員工尚未返崗。
陳先生是浙江一家鞋企的老板,他的企業是一家批零兼售的休閑鞋類生產企業,屬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
陳先生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他的企業共有400多名員工,3條生產流水線,企業剛復工沒幾天,目前已返崗的員工有200多人,復工率達50%,由于員工只來了一半,再加上沒有銷售市場,所以目前只開了一條生產線,處于半開工半停產狀態。
湖北華博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余順告訴記者,他在湖北的這家公司還沒復工,在溫州的公司已經復工了,全公司200多名員工,目前員工到崗率達70%,F在雖然開工,但市場銷售情況不樂觀,訂單沒那么多了,配套企業還沒有恢復生產,特別是下游企業有的還沒開工,有的正在慢慢復工,市場還未完全流通起來。此外,費用比以往增加多了,每天給員工發放口罩,一個口罩3.5元,200來個口罩需要600多元,再加上辦公場地每天需要消毒,等等,這些都是不少的開支。
而浙江信得達特種管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高級工程師李國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企業員工復工率達90%,10%未返崗的員工是技工,主要來自湖北,所以這些技工暫時回不來。但這些技工都是熟練工,并非短期就能培養出來,這正是讓李國斌感到困惑的地方。
市場尚未恢復影響企業復工進度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助企業順利復工,從中央到地方,從減稅降費到免租放貸,從復工專列到防疫物資保障,各地出臺了許多利好政策和舉措,在這些政策的刺激下,企業能及時復工是好事,但企業主對復工以后企業所面臨的一些現實難題也感到困惑。
陳先生表示,疫情對企業影響很大,首先是訂單受影響,一年少了一個季度的業務,經濟損失幾百萬元,好在員工是按計件工資發放,不來上班不發工資。
“現在企業雖然開工,但產品賣不出去,沒有市場,也是個問題。”陳先生說。
陳先生還告訴記者,現在政府支持力度很大,幫助招工,社保緩繳,銀行貸款月利率下降10%,稅收優惠,這對企業來說都是利好消息。而企業要想有發展,必須有市場、有銷量,F在很多商店都關門,沒有營業,他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不及時銷售出去,積壓在倉庫,對企業也是一種負擔,至少會增加他們的財務成本。所以,現在不敢加班加點,也不敢全面開工,只好等市場全面復蘇后再作打算。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類似陳先生這樣的企業還很多,據接受記者采訪的企業主反映,現在企業利潤越來越薄,利潤只有5%-6%,而各種成本在增加,這大大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
李國斌對此也深有同感。“目前我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市場流通不起來。”李國斌表示,他們企業的技工大多來自湖北,重要銷售客戶也在湖北,湖北疫區還沒復工,也因此影響到企業的訂單和市場銷售,F在有湖北客戶欠他幾百萬元貨款也無法打進來,更不要說訂單了。
此外,李國斌分析說,外貿市場也不景氣,國外疫情也在不斷蔓延,這也影響到他們的出口業務。今年第一季度,他的企業出口額為零,而往年同期出口額達400萬—500萬美元。
“今年企業壓力更大,估計我們的銷售額會明顯下降。”李國斌表示,因受疫情影響,現在他們人員也流通不起來,若派業務員外出談業務,首先面臨的是隔離問題,到了一個地方被隔離15天,而且還不一定安全,誰愿意出差?現在最讓人感到困惑的是區域之間不流通。一些員工怕被隔離,不愿意返回就業地,不愿意返崗。
李國斌認為,在隔離這個問題上各地不應一刀切,疫情嚴重的地方要嚴格排查,重點把關,疫情不嚴重的地方可憑健康碼以及健康證,盡快流通起來。
據陳余順分析判斷,今年他的企業產量可能會下降30%左右。雖然政府在稅收、銀行貸款、社保繳納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優惠支持,但這些只是過渡性政策,企業能否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關鍵在于自身是否具有競爭優勢。
陳余順表示,現在與之產業配套的企業還沒有完全復工,等這些配套恢復正常之后,企業為了趕進度,可能要加班加點生產。
案例
多措并舉 完善首都應急物流體系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王晶晶
這幾天,民建會員、北京市汽車物流商會會長、好明物聯網有限公司董事長田明帶領志愿團隊走進了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定海園社區、次渠北里、南里社區,并為社區居民帶來“物溜網”平臺,通過掃碼,居民可以免費領取口罩、消毒液。同時,登錄“物溜網”平臺后,居民點擊“暖心信封”可以學習宣傳防疫知識,通過平臺還能獲得健身養心知識、求職招聘信息,上報民意信息。田明表示,為社區提供物流服務,為住戶搬家、配送生活物資,清運廢品,這些功能“物溜網”都可以承載。
“讓交通物流更加暢通,更需要加快建立順暢高效的應急物資供應保障網絡,需要進一步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減少中間環節、優化流程設計,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應急物流體系迫在眉睫。”奔赴抗疫一線,參與防疫物資運輸保障的工作讓田明深感建立國家統一的應急物資采購供應體系,對應急救援物資實行集中管理、統一調撥、統一配送,推動應急物資供應保障網更加高效安全可控至關重要。
田明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社會各界踴躍捐款捐物,大量物資在短時間內急速投放到疫情防控一線,給各地應急物資調配工作帶來嚴峻挑戰,一些地方在物資的送達、分配和轉運過程甚至出現了低效和無序情況,對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不利影響。
同時,面對防疫和復工的兩難問題,作為北京市汽車物流商會的一員,田明通過視頻電話會議,組織部分商會會員企業在線上討論復工復產情況。經過問卷、網絡和視頻電話會議了解物流現狀,田明認為,當前,應完善現有應急管理系統,建立信息數據共享平臺,組建高水平應急物流團隊,規劃建立應急物流服務基地,出臺應急防控相關支持政策,加強應急防控知識宣傳普及。就完善首都應急物流體系而言,田明提出了以下措施。
一是完善現有應急管理系統。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手段,整合采購、運輸、儲存、配送等多種功能,對各類突發性公共事件所需的應急物資和調度活動進行高效的組織、實施和動態監控,形成相關政府部門組織統籌、各職能部門協調配合、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的管理工作體系。
二是建立信息數據共享平臺。借助互聯網建立面向專業領域的有序化、規;ぞ咂脚_,運用區塊鏈技術將整個社會自救的自組織行為進行明確的記錄和上鏈,使得整個社會運作公開透明。把生產、經銷、采購、物流以及社會可利用物資等整合到共享平臺,實時掌握可調配的物資種類、數量、分布等,根據災情需求進行系統統一調配,并通過網絡自動簽發災區救援通行證,減少不必要中間環節。信息平臺可以并入國家應急保障網,對支援外省市也能作出及時反應。
三是組建高水平應急物流團隊。從有資質、有經驗、有誠信的物流企業和商會組織中,選拔符合條件的調度員、信息員、理貨員、司機等進行專業培訓,建立資質檔案,不定期實地演練,提升應急救援服務能力。優選相應各類車輛進入信息庫,統一定位監控,統籌車輛定期安檢、維護、保養,對于更新更換車輛及時報備入檔。
四是規劃建立應急物流服務基地。利用現有物流基地升級改造或在北京周邊選址建立新的應急物流服務基地,布局應覆蓋首都東南西北4個方位;匾巹潙瑑鋷、周轉庫、信息中心、培訓中心、演練基地、展示交易廳,面對突發狀況做到自動相應,迅速實施。物流服務基地平時可儲備社會捐贈物資,也可培訓演練應急教育,培養更多的應急管理和操作人員,同時可實施商業化運營,為生產救援物資的企業提供展示交易平臺,為園區帶來穩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五是出臺應急防控相關支持政策。對于參與應急物流體系的企業給予專項補貼、低息貸款等,對于參與并完成年度應急任務的車輛給予免費年檢、發放當年城市通行證等,對于參與的個體給予適當獎勵和表彰。
六是加強應急防控知識宣傳普及?茖W防控是減少損失的關鍵,面向社會廣泛宣傳災害應急防控科普知識、應急物流體系的運行模式,鼓勵公眾通過各類渠道對捐贈和應急物資使用情況進行監督,了解并使用應急防控體系配合防控工作有序開展。